孟祥生
打开书籍的扉页,穿透的墨香里随时能闻到飘出的烟火味。我常想,沾云或许一直在笔墨的记忆中回溯到某个特别时刻,蘸着那些瞬间定格的画面与永恒的生活烟火气息将记忆交织在一起,亦或忙里偷闲在一个传统的书房或灶边,平淡的光阴里一边品茗读书,一边续添文字的烟火,看淡浮华,走倦时光,才深深发现,记忆里一缕温暖的人间烟火,是一扇永远敞开的家门——者要的家门,是灵魂深处最美的眷恋。在散文集里,那些经优美文字擦洗过的草木花香、山水田园、景观风物、悠悠情怀,仿佛浸润了灵魂和注入了灵气一般,都是乡愁里活色生香和独一无二的存在!
一
沾云的家乡在安龙县栖凤街道者要寨子,位于木咱万亩大坝东边的山脚下,是一个很有文化内涵和历史内涵的布依族山寨。沾云在《散落在者要寨子的乡愁碎念》中写道:“‘者要’是布依族语地名。从这个地名,可以洞察到者要寨子的历史与文化。‘者’,在布依语是指高山或屯堡,‘要’是指树林茂密的山坡。‘者要’的意思,就是一个四周被长着茂密树林的高山环绕的屯堡”。古人是有智慧的,选择修建居住的屯堡肯定是有山有水有树林、有广袤田园的地方。在生存面前,大自然的给予是宝贵的,林业和农业是生存的根本,是生命线,承载着世代人的汗水与希望,其四季变换的美景与丰收的喜悦,共同构成了家乡独有的“万亩大坝”田园风光。这篇散文以细腻的笔触,深情地交代并勾勒出了作者家乡历史的独特风貌与深厚文化底蕴。巨石砌成的石墙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家乡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家谱的提及,则让文章的情感色彩更加浓厚。它不仅记录了家族的兴衰更替,更承载着对祖先的敬仰与对后代的期许,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重要纽带。寨前“老槐树高大挺拔,苍老遒劲”也是一处亮点,以其历经沧桑的树干与繁茂的枝叶,诉说着家乡的故事与传说。它既是家乡自然景观的一部分,更是家乡人民精神寄托的象征。石板路上到“摩龙”担水的细节描述,若非年深日久的亲身经历或体验,是很难从记忆的乡愁里提取扁担上、水桶放几片落叶稳住水晕的活性文字的。石板路与人像岩崖的精细描绘,有古朴也有野趣,这些都是作者记忆中历久弥香的记忆根脉,文章将所述的元素串联起来,形成了一幅完整的家乡画卷。整篇文章情感真挚、语言优美灵动,让人们在阅读中感受到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无限热爱。
2024年10月,山东文化音像出版社出版了沾云的散文集《平淡光阴也有趣》,散文集由“平淡光阴也有趣”“细品人间烟火味”“家山入梦煮乡愁”“文脉几缕映疏星”“诗书半卷度流年”五辑组成。散文写作题材和手法多样,给人一种地域性、弥散性、冲击性的阅读效果,其中也不乏议论性和政论性的散文表述文章,且在散文中体现出挖掘的多向度积极探索精神。这部散文集中我印象最深的,一是写故乡,二是写历史和人文情怀。阅读完散文集《平淡光阴也有趣》,我再次看到沾云对“者要”这一地域性高度和密集的“关注”。他在《老宅时光韵味长》中写道,“老宅走廊上的灯笼,还闪烁着淡淡的红光。灯光与晨曦相融,化成村庄清晨的静谧。……老娘满头的白发,伴着砍蔬菜的节奏,一丝丝一缕缕在晨光中飘逸。老宅对面的山脉,已经被阳光照亮了一大半。没有被阳光照射的部分,飘绕着一层薄薄的雾气。……在深沉的夜,老宅檐前的灯盏,永远照亮我的心田。走得再遥远,老宅永远是心灵的归依”。而接下来不少散文篇章中对者要的密集“关注”是不断地切换的,这种切换不仅仅体现在对者要的故土乡愁、乡思、乡音、乡情、乡貌的“悲喜之间”,“怀念之间”和“追问之间”,更体现于若干个“七年之间”的个人身份的变迁和“懂得”与“牵挂”之间。从《徜徉在者要寨子休闲的时光里》“来到者要寨子的时候,正值太阳刚刚升上山头的清晨。寨子的上空,白云悠悠。……夜幕下的者要寨子,弥漫着别有一番韵味的人间日常烟火。”到《散落在者要寨子的乡愁碎念》“从者要寨子走出去的人们,有几人读懂了老槐树寄托的美好愿望?还生活在者要寨子的人们,又有几人读懂了老槐树期望的美好目光?”;从《村里的高粱红了》者要寨子前面的田坝里“高粱酒的波光与目光相遇碰出了火化”到《寨里有株老槐树》“三月三”堆放的那堆“檬子刺”树丫枝杈被祭供仪式的火苗烧完后的激动和喜悦;从《感受木咱坝子的多维意象》晨曦雾霭中刚从睡梦中醒来的木咱坝子、从山坡上走下来驻足梯田的坝子、沿着小河溯流而上穿过龙潭的坝子,到《木咱坝子的夏季阳光》“把阳光的炽热,变成倒映在水里的白云。一畦静静凝望蓝天的浅水,将蓝天下的远山与田块,重组成一幅彩粉画,镶嵌在田坝里。”等等,都是以“关注”者要田园风光、怀念故土风貌、体察风土人情、镌刻精神家园为线索,勾勒出一幅幅如诗如画如念的乡村景象。从晨曦初照的田野,到暮色四合的小径;从金黄的油彩花,到碧绿的稻田;从赋予神圣的老槐树,到满坡的红高粱;从点点滴滴的文章叙事,到字里行间渗透心灵的哲理性思考,每一处叙述都仿佛被折射出生命,跃然纸上。每一次落笔都是情到深处的自然独白,刻骨铭心。这些生动的描写,不仅展现了田园的宁静与美好,更使读者感受到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共生中蕴藏的那份质朴而纯粹的力量。通读散文篇章,凸显岁月沉淀的厚重之感。
二
文学评论家杨思辉先生在序言中说:“城市生活给了沾云回望村庄的机会,对故乡的眷恋和生活的熟悉,特别是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让他把笔触留在了故乡。”。我深以为然。在纷扰的现代城市生活中,人们往往渴望一缕来自故乡的清风,一抹田园的绿意,一抹晚照的回望,一抹诗意的缤纷,一抹烟火的升腾,便足以慰藉心灵的疲惫。而这些散文篇章,恰如其名,以其细腻的笔触、深情的回忆,让作者陶冶情操,卸下倦怠。而读者也被作者抒情和哲理的文章带入了一个充满烟火人间、田园风光、历史人文与浓郁乡愁的世界。
沾云以城市“回望者”的身份,孜孜不倦的缮写故土“栖息地”波澜不惊的指尖岁月;以日常生活中的“小”展现年深日久的“大”;以回忆的钥匙,转动“者要”岁月中烟火人间的“门锁”,寻觅平淡光阴里乡愁的温暖;他在纸上不断描绘“者要”斑斓的时候,便一次次找到生命的感知、人生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他是一个具有天赋的散文写作者,一次次在纸上复制烟火的“者要”,不是和一个地名在无休止的较劲。是试图从熟悉的、执意的“者要”老槐树枝杈里找到通往回忆和怀念故乡的婆娑“路径”。
在沾云散文集“平淡光阴也有趣”“细品人间烟火味”“家山入梦煮乡愁”三辑中,都能读到他信手拈来、思路清敏、轻松自如、诗意飘逸的散文语言之魅力。笔触细腻到一株草木的根茎,仿佛泥土被笔尖轻轻拨开,新鲜的旷野气息能长时间地驻留;细腻到一条河流在迈过一块溪中石头时能看见划开的浪花,能听到溪水被撕裂的声音;晨雾、落日、鸟鸣、稻香、兰香、茶香、藤蔓、樱花、桃花、梨花、槐黄等等具象的名词,以物抒情或以物寓志的字根里都洋溢着情感的愉悦,都能揣摩到他在散文写作中寻找词语与事物之间的最大契合度和最小融合度的文风。能读到对人生、对处事、对为人的豁达智慧和通透。也能感受到一种云淡风轻,长路漫漫,没有什么是过不去的,和“我就是我,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的宁静心态。
其实,每个作者都一直深爱着熟悉的故土,深爱着自己的写作“根据地”。我认为,沾云在初离家乡时,一开始也许并没有意识到故乡在他笔下沉甸甸的分量,而是随着时间的窖藏、季节的更替和阅历的增长,才懂得“……能再到老槐树下摆谈家常的却一天比一天变少了……”的感喟。才悟道“者要”不仅有老屋、亲人、田园、溪水、乡愁和根,故土不仅生长稻子、高粱、蔬菜、瓜果,还生长着经久不衰的碎念!
三
在极力“关注”和抒写“者要”的同时,他的笔端也在向外不断延伸。维特根斯坦曾说,语言即世界。语言的边界,就是一个人认知的边界。帕蒂古丽认为,从某种角度,对于一个写作者来说,我们被语言说出的、被我们用语言描述出来的所有,就是我们认知的所有。沾云也在不断拓宽自我的散文视野和语言“边界”。《平淡光阴也有趣》中从一个人品茶、赏花,到一群好友品茶和喝酒,“在有趣的光阴里,日复一日,让岁月慢慢变老”的体味;《花开人醉诗意酽》中“吸入兰花的清香,什么尘世的喧嚣浮华,什么人生的得失成败,都顿时消遁得无影无踪。”。从开花的兰草,是一钵宋梅,延伸到历代诗人诗歌辞赋,可谓大开大合,收放自如;《有兰相伴》《临窗煮茶赏山茶》《静静地观赏一株藤蔓》《在季节里静看花开草长》《用美好的心情欣赏美好风景》《花的清纯温润了我的目光》《心有阳光世间一切都美好》等散文篇章中都在语言细节、艺术把握和词语拓展上展现了观察力、洞察力、感受力和觉知力。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直觉和感悟,描述了事物在环境中的状态、变化与神态、融入个人的心境,将花草、季节、心神、情感融入个中体味。从花草、藤蔓、风景、目光、小雨、春风和阳光里找到坚持、包容和处事的态度,接受并认可自我和事物在岁月流长的暗合。也让读者看到作者目光抵达之处、笔下一任汪洋、语言注入、不紧不慢和不吐不快的文字表达方式。哪些于无、于静、于细、于轻的事物是容易忽略的微小部分或盲区,但在笔者深厚的文字积淀功夫和洞察下,像苞谷一样被一层一层剥开叙述,呈现出清晰的思路和脉络。绳子在细处断,文字在细处钻。让我们看到作者语言表述之刃“庖丁解牛”般游走的“控制力”。由此形成了沾云散文多样化的弥漫性和冲击性变奏。
四
“文脉几缕映疏星”“诗书半卷度流年”二辑,让读者看到厚重的“历史人文”与文化思考的别样烟火。“文脉几缕映疏星”辑中收录的6篇议论性散章,其中有三篇标题中带有“加油文化”的标识性符号。分别是《“知府添灯油”点燃的思考》《“加油文化”的生命之源与能量张力》《用红色基因赋能“加油文化”》。
沾云出生于安龙。所以在《“知府添灯油”点燃的思考》开篇中便提到:“‘加油文化’的源头在黔西南”。当时,府衙设在安龙。在大量详实的历史资料面前,一个安龙人通研后的结论似乎更具有先天的说服力。在溯源“加油文化”和“知府添灯油”这一典故时,沾云从文脉的角度、哲学的角度,以及文化的持续、滋养、传统、动力、燃点、纽带、支撑、精髓、思想理念、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守正创新和久久为功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语近指远的剖析。为更好地弘扬“加油文化”找到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遵循事物的规律。《“加油文化”的生命之源与能量张力》一文,似乎是对上篇《“知府添灯油”点燃的思考》这一历史典故的再剖析、再重视、再深化,不断寻觅先贤家国情怀的根和魂。从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进行分析,结合当代事物发展和历史经验探索“加油文化”精神,做到“四个转化”的现实意义。《用红色基因赋能“加油文化”》则是以1946年至1949年王秉鋆组织发动的“永和——龙广”革命武装暴动为引子,诠释红色基因元素契合“加油文化”精神的所在。沾云“加油文化”系列文章,让读者看到从一个埋藏的典故里如何像考古一样挖掘与当代、与这个世界一丝一缕的所有连接,把哪些久远的、藕断丝连的或者淡化模糊的历史记忆进行有效的呈现,这种抽丝剥茧的解析,就是把断了线的珠子,一一串接起来、缝合起来,还原历史清晰明亮的“链条”。这对进一步深入探究“加油文化”的宏阔理论有着借鉴意义。
五
沾云为人厚诚,处事低调,品行正直。这在第五辑“诗书半卷度流年”中之《修炼立身处世的德行》《让坚持每天读书成为一种家风》《在屈原的对天发问里感受远古纷争》等篇幅文章中得到充分的印证。透过这些夹叙夹议的散文篇章,可以看到他善于学习,勤于思考,豁目开襟,立身处世的品行。《修炼立身处世的德行》中写道阅读《了凡四训》要牢牢抓住“为善不宣”“闻谤不怒”“收敛才智”“劝人为善”四个关键词。深刻体会到这四个关键词的智慧内涵。做到避免炫耀,保持冷静,尊重他人,积累善行,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从古人的训诫里找到为人处世的真谛。《让坚持每天读书成为一种家风》中开篇以“再拮据,也要把购书的经济省出来。”“再狭窄,也要在房间里把搁放书架的空间腾出来。”“再繁忙,也要把读书时间挤出来。”。从“三再”里强调让坚持每天读书成为一种家风,丰富学识,提高素质,增强能力,提升本领对工作和生活的重要性。
沾云是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鲁迅文学院第24期少数民族文学创作培训班学员。出版有报告文学集《我的父老乡亲》、长篇散文《家园记忆》《家园长歌》、政论散文集《穿透时代的话语》、散文集《人生如猪》《点一盏光而不耀的心灯》等。用“勤奋”一词形容他并不过分,“勤奋”是“笔耕不辍”叠加词,是对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爱好和初衷的认同。
读沾云的《平淡光阴也有趣》散文集,我感触最深的是他对故乡爱得那么深沉和他深厚的文学素养、独到的文化视角。在他的笔下,家乡山川、历史人文、草木花香、田园小溪、景观风物、岁月情怀,穿插行文中纯粹的文字在充沛的素材里文采飞扬。在平淡的光阴里让我们见证了乡愁的浓浓烟火味、悠悠岁月情,乡情有章可循、有枝可依。在忙里偷闲的时光,临风把盏,无问西东,把简单的日子过得红红火火,把日常的工作做得风生水起,不负日月乾坤,无悔锦绣河山,冷暖与秋共,清欢与世同。
平淡光阴真好。让我们在平淡的日子里读到他不平淡的文字,也在他“有趣”光阴里找到我们久违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