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来,义龙新区工管委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州决策部署,团结带领全区各族群众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将3600多个日夜压缩成历史书卷上浓墨重彩的一页,书写了义龙新区凝心聚力促发展、勇毅前行向未来的壮丽篇章。
——基础设施建设大迈步
义龙新区成立以来,严格按照州委州政府“大投入、大建设、大发展”“先行先试”的战略部署和要求,狠抓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成区逐年扩大,目前全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1.68%。
2013年至2015年,建成了义龙大道、查白大道、东峰林大道、兴义至红星跨马岭河大桥等城市骨干路网,主干道、次干道总里程达400多公里。骨干路网的建成,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依次规划建成了红星园区、郑鲁万园区、新龙园区、大数据产业园区,路网和园区的完善,城市构架初见雏形。
与此同时,全区累计投入10多亿元,为全区新农村实施了水利工程、安全饮水、村组公路、特色民居、污水和垃圾处理、村庄路灯等基础设施建设,全区农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群众的生活生产条件明显改善,一个个小康新农村陆续展开了新颜,楼纳村先后获得了“全国魅力新农村十佳乡村”和“中国最美休闲乡村特色民居”称号,龙广镇纳西科汪新村被授予全州2015年度“十佳美丽乡村”。
2016年至2018年,义龙新区紧扣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强化各安置区建设,接收了跨区域安置和区域内易地扶贫搬迁人口共11095户51710人。
在城市建设、产业发展、易地扶贫搬迁、小城镇建设的带动下,义龙新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了61.68%。
——新型工业发展大迈步
十年来,义龙新区以“四个一批”项目建设为抓手,围绕“全州生新材料产业集聚区”建设目标,坚持把推进新型工业化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大力实施工业强区战略,以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为主要方向,着力打造新材料产业良好生态,孕育新动能,推动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进一步促进区域先进制造业创新发展。连年来,新区新材料产业领域频传喜讯,以贵州振华义龙新材料为代表的系列新材料产业纷纷落户义龙,成为经济创新发展的重要引擎,并呈现集聚化多元化发展的良好态势,引领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迈入了“快车道”。
2017年来,共引进了贵州振华、贵州羚光、师董会(北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年产3万吨高端动力电池材料项目、东岛新能源年产15万吨高端动力电池材料项目、年产10万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石墨化加工项目、年产13万吨动力锂电池正负极材料回收再利用项目、晖阳(贵州)年产10万吨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等高新技术产业企业30余家,仅2021年,义龙新区就新增规上工业11家,预计到2022年底入驻企业可达50家以上。其中,贵州振华新材料已经形成年产4万吨正极材料规模。扬德新能源电池年产能已经实现4000万AH,鹏昇年产60万吨包装纸等一批重点企业已经建成投产,产业链初步形成。
新材料产业的集聚发展,只是义龙新区新型工业化发展的一个缩影。立足全州“经济半小时”核心区、全州经济增长极的定位,围绕“全州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建设目标,义龙新区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围绕新材料、医药健康、新材料产业、大数据等主导产业,构建“一区四园”(义龙新区和红星医药产业园、郑鲁万产业园、新龙新材料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产业格局,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增强发展动力,助推新型工业化发展步伐。目前,义龙新区“一区四园”新型工业化产业格局初步形成。截至2022年6月全区在库企业79家,1—5月总产值107亿元,增长72%。
——坝区农业发展大迈步
近年来,义龙新区因地制宜,积极探索“1+N”“多茬轮作”“高矮套作”“循环农业”等绿色高效增收种养殖模式,全区“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体系水平显著提升。
盛夏义龙,大地芳香。走进义龙500亩以上产业坝区,无论是星罗棋布的种植大棚,还是集中连片的产业基地,随处可感受到农业产业发展的滚滚热潮。在义龙新区德卧镇八光海子坝区,菜香四溢。那一片片绿地上,在晃动着管理、抢收蔬菜人影;在龙广镇联新村坝区的白及种植大棚,正在倔壮成长的白芨幼苗,嫩绿一遍,尽收眼底……
近年来,在整体推进500亩以上坝区实施规模化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义龙新区先期打造示范坝区29个(样板坝区12个),坝区面积为126854万亩,打造了农业现代化的“样板田”“科技田”“示范田”。
根据各个坝区的区位、土地、水肥、光照等条件,确定了中药材、蔬菜、生态畜牧、稻+虾、芭蕉芋、精品水果等主要培育产业。目前,已建成德卧镇八光海子坝区、龙广镇龙广坝区等12个示范坝区,已有金州蔬菜公司、裕国食用菌公司、桓康源科技公司等企业入驻,带动“一主三辅”产业体系发展,较好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
今年,义龙新区农林牧渔业经济发展取得新进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71.5亿元,同比增长9%,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3%。农业现代化工作开启新征程。坚持24万亩“功能区”和29个坝区建设。全年农作物种植面积达38万亩,粮食年产量达11万吨。蔬菜种植14万亩,中药材种植1.5万亩,精品水果种植500亩,食用菌种植1.4万亩,烤烟种植2.91万亩,“一县一业”特色种草养牛年出栏3.38万头,生猪出栏21.8头,猪、牛、羊、禽等主要牧业肉产量完成3.3万吨。禽蛋产量完成5800吨。渔业总产值完成760吨。
——生态旅游产业大迈步
十年来,以山为名,义龙向外界敞开了一扇扇窗;以生态为题,义龙书写了一张张融合发展的精彩答卷。
义龙新区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保理念,以制度建设、专项整治、优化服务、宣传教育等多项举措为抓手,一年接着一年,一任接着一任,全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守护蓝天碧水青山。自推行河长制以来,全区37条河流,11座已建水库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河长体系,目前全区设县级河长6名、镇级河长39名、村级河长77名,聘请河湖义务监督员145名,河湖保洁员118名,基本实现河流、水库等各类水域河(库)长制全覆盖,全力守护了义龙的碧水。截至目前,新区完成退耕还林建设25000亩;封山育林5155.65亩;低效林改造8651.55亩等,森林覆盖率达61.47%。
结合生态优势,近年来,义龙新区狠抓旅游产业,打造了集“生态、休闲、运动、康养”为一体的云屯生态体育公园,建成了徒步骑行观光的“一线穿六湖”,打造了诗情画意的大明边屯四景:古市香街故月明,春堤翠陌映华亭,关山绮梦水流西,绿野仙踪神木林,建成了楼纳、龙广镇纳西科汪等乡村旅游景点。同时,以“快乐运动、生态义龙”为主题,突出“城市景观化、农村景区化、旅游全域化”特色,把“大旅游”“大扶贫”“大数据”相结合,大力推进旅游与体育深度融合,建设完成了全省第一个棒垒球体育公园,全区旅游聚集效应持续升温,走出了一条生态立区、旅游强区、生态转型、靠生态富民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目前,全区已有国家4A级景区1家、3A级景区3家。
十年岁月铸就辉煌过往,实干笃行续写崭新篇章。面向未来,义龙新区将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态势,踏着奋进的鼓点,迎着时代的浪潮,以赶考之姿接续奋斗,跑出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加速度”,沿着新时代的伟大征程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文/图 张懿 秦宏华 曹明金 韦荣 邓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