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强
驾车从拉萨出发,沿着219线向西南的日喀则前行。路两旁,远山苍茫,白云压在山顶上,空旷、辽远,心旷神怡。日喀则是藏南之城,藏文意思是“土质最好的庄园”。因其靠近印度、不丹等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从地图上也能够看出来,十八世纪,当英国人殖民印度后,为了实现更大的利益,侵略西藏,一直是他们的野心和目的。于是,西藏人民抗击英军的暴行,多在日喀则地区。像保留下来的亚东、康马、江孜抗英遗址,都生动地诉说了那段可歌可泣而又壮烈的抗英记忆。
到日喀则歇脚,参观扎什伦布寺,这是一座有着革命传承的寺庙,其建筑是典型的藏传风格的古寺。日喀则是一座小城,骑上自行车,半个小时就可以把城区转上一圈。耳畔回响着韩红的歌声:“我的家乡在日喀则,那里有条美丽的河,阿妈拉说牛羊满山坡,那是因为菩萨保佑的……”(韩红作词作曲的《家乡》)第一次听这首歌还在上初中,那时候脑海里就想着要是能去日喀则,就去韩红所唱的“美丽的河”边走一走。上网查询,韩红歌词里所写的河流,是年楚河,发源于康马县,经江孜、白朗在日喀则汇入雅鲁藏布江。年楚河的美,是一种澄澈的美,不论是上游、中游还是下游,各有各的特色。我们在河边打卡、拍照,心中暗想,一座城,被一条河滋养着、哺育着,那些抵抗外来侵略的豪情,就会生生不息。
从日喀则驾车,过白朗,到江孜。江孜县的宗山古堡被称为“小布达拉宫”,是典型的藏族特色的古建筑。古堡不收门票,可免费参观。当我沿着台阶,一级一级向上,内心是沉重而悲凉的。遥想当年,晚清政府无能,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叛,已然国力空虚,无暇顾及边疆的统治。这也给英国人侵略西藏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时的英国,已经完全统治了印度,觊觎着西藏。为了让自己的利益更大化,一步步蚕食南亚次大陆的资源,侵略西藏只等合适的机会。恰好当时,清政府软弱无能疲惫不堪。当英军携带马克沁机关枪还有大炮等重武器来到江孜时,荡平了宗山古堡前的所有民用建筑。爱国的西藏军民,被迫集中到宗山古堡上,抗击英军的侵略。要知道,当时抗击英军的藏族同胞手里使用的武器还很落后,有土枪、土炮、火绳枪甚至还有砍刀、长枪,在英军的先进武器面前,属于以卵击石的局面。但即便如此,为了守护自己的家园,也为了给被英军枪杀的同胞报仇,江孜的抗英队伍,有着热血的豪情。
打光枪炮里的子弹,他们就举起巨大的石块,向山下的英军砸去。能够想象战役的残酷,弹尽粮绝之时,每个人脸上写满了赴死的决心。英军喊话,投降即可保命。视气节为生命的藏族军民,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打光子弹,毅然决然跳崖,视死如归、壮烈牺牲。
随着这座被称为“王城之顶”的千年古堡,被英军占领,也宣告着江孜沦陷,同时,拉萨告急,随时面临着被英军侵略的可能。
在江孜宗山抗英遗址处,有抗英将士塑像、土枪土炮雕塑,生动还原了当时热血而惨烈的场面。同时,在遗址的宣传牌上,有对这一段历史的详细介绍。而在抗英勇士跳崖处,我伫立良久,为这些赴死的勇士献上我的敬意,为在天的亡灵,咏唱英雄悲歌。
看过电影《红河谷》的朋友,对这段历史其实并不陌生。电影里的很多片段和镜头,都如实还原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历史是一面镜子,在历史的大舞台上,当我们这个民族这个国家遭受外来侵略时,那骨子里的抗争精神和团结精神,是与生俱来的。正是有了江孜宗山抗英遗址的存在,而让江孜县赢得了“英雄城”的赞誉。有历史的传承,必定有精神的砥砺。
站在遗址上,可以眺望江孜县城全境。古堡就是一块丰碑,让每一个来到江孜的人,都能很直观地凝望这段历史。“江孜宗山英雄纪念碑”矗立在遗址之上,红色的大字,似在提醒后人,吾辈当自强。这是一片爱国的土地,一座爱国的城池。
从江孜向南行,就是康马县。乃宁曲德抗英遗址位于康马县的南尼乡,距离江孜县城10公里。可以直接从江孜开车过去。站在高处俯瞰,乃宁曲德寺(简称乃宁寺),宛如一个古城。1904年6月25日,英军攻打乃宁寺时,当地军民进行了顽强的抵抗,爆发了乃宁寺大血战。
寺庙里保存着很多古老的土墙,还有木门,大殿门板上有弹孔。从保留下来的遗迹上可以看出,当时的战争是很惨烈的,土墙被炸毁,残垣断壁,似在呼号。乃宁曲德寺在战争之前的繁华,有记录的颇令人感慨。从吐蕃时期,乃宁寺就是一个宏大的古寺,从宗喀巴时期、十九世纪时期、十三世达赖时期,乃宁寺经历了一次次修缮。1904年,英军入侵西藏时,爱国的僧众,毫不犹豫地奋起反击。
作家达娃卓玛在《乃宁寺的爱国情怀——古寺及它的历史渊源》一文中,曾详细介绍了这次战斗的经过。
其实,之所以乃宁寺的抗英战役会变得如此惨烈,而它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乃宁寺介于江孜县和亚东县之间,如果占领了乃宁寺,从亚东运往江孜的给养就可以在乃宁寺休整,得到补充。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英军誓死也要拿下这个重要之地。而乃宁寺的僧众,也知道这个重要性,于是,誓死守住乃宁寺,打起了抗击英军的阻击战。
1904年6月,英军攻打乃宁寺,英军人数是18000人,而乃宁寺的藏军才800余人。即便如此,英勇的藏军都没有后退一步,殊死抵抗。战斗打响之后,藏军在英军炮火的攻击下,不得不步步后退,后来子弹打光了,就用大刀砍向英国鬼子。
参战的藏军中,有很多是其他地方的援军,最有名的就是工布地区的民兵队伍,首领是阿达尼玛扎巴,他作战英勇,最后中弹牺牲。在康马地区流传的传统舞蹈果谐舞中,有一段歌谣,唱出了战斗的悲壮:“阿达工布兵到了,英军人头落地了,乃宁寺的石板地,染成红色的血海。”遭到重创的英军感慨:“驱使藏人向前进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肯定不是畏惧,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人表现得这样不惧死亡。”这一段话,在《康马县志》里有记载。可能英国人忘记了,团结一心,抗击外来侵略者,是中华民族生发的源动力,是我们这块大地上蓬勃出来的一种精神。
从地图上看,亚东县的位置靠近不丹、锡金,战略位置十分突出且重要。当年英军入侵西藏,位于亚东县堆纳乡古汝村南面约2公里处的曲美雄谷(也有译“曲美辛谷”,204省道沿线)是一个战略要冲。和江孜、康马抗击英军的悲壮不同,曲美雄谷抗击英军显得更有悲剧、悲情甚至悲伤的色彩。
英军将领荣赫鹏进攻西藏时,遭到驻藏守军赖丁代本的阻击。赖丁代本接到上级命令,要英军退回亚东边境,双方才有谈判的可能。且,上级给我的指示是“只能谈判,不能打仗,谈是吉,打是凶;只能理阻,不准与英兵生事”。这时候,荣赫鹏耍了一个计谋,他假意要退回边境,然后和藏军谈判,并建议双方都把枪里的子弹褪去。藏军不知是诈,照做了,结果,中了英军的埋伏。然后,藏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当场牺牲700余人,余下的藏军也在突围的过程中,壮烈牺牲。
要知道,此时的藏军已经毫无还手之力,是手无寸铁的军民。藏军的善良成了英军攻击的活靶子,屠杀手无寸铁的藏军,英国人的暴行,和禽兽无异。就连参加过战斗的英军士兵都说:“这场屠杀太令人恶心了,尽管将军命令尽可能地扩大战果,但我还是停止了射击”。被称为“曲美雄谷大屠杀”的战斗,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野蛮的大屠杀,激起了藏族军民抗击英军的热情。
曲美雄谷的失守,让英军突破防线后一路北上,进攻康马、江孜。
我站在曲美雄谷抗英纪念碑前,内心激流奔腾。一块巨大的纪念碑,耸立在蓝天白云之下,记录着这段悲壮的历史。有人说,中国的近代史,就是反抗侵略反抗暴动走向革命的历史。其实,对待历史最正确的态度,就是铭记历史,强大自我,不要再让悲剧重生。遗址处,有英军炮击的雕塑,有藏军牺牲的场景。是的,铭记历史,就是从这一段段令人难忘的场景开始叙述。
亚东县是一座边境小城,远比我想象的要繁华。虽然官方数字说亚东只有1.5万人,但是这里的高楼、集市,一点也不比内地的百万人口的城市逊色。来到亚东,除了欣赏美景,吃一吃当地的特色美食。在这些红色遗迹红色遗址前,凭吊一下逝去的往昔,颇有颐养精神提振士气的思考。爱国主义精神的培养是从爱国主义教育的征途总结而来。从地图上看,亚东像一枚楔子直插印度和不丹的版图之间,站在一城之上,眺望三国景色,亚东是一个绝佳的旅游城市。
进入亚东烈士陵园,一块高大的纪念碑映入眼帘,碑上写着:“革命烈士永垂不朽”。陵园里,松柏郁郁葱葱,蓝天高远,白云悠悠。我的内心是肃穆的。
在网络上看到一篇贾洪国所写的文章《终生难忘半碗面》,描写他和他的连长共吃一碗面的事。由于贾洪国是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参战老兵,而我父亲也是,读这篇文章时,更有一种莫名的亲近感。“连长牺牲前两小时,他还从碗里分了半碗面条给我吃……”,读到这句话,我的眼泪夺眶而出。而这位和战士打成一片,互称兄弟的连长李保浪,就埋在亚东烈士陵园。
和李保浪连长一起躺在这里的,还有其他烈士的墓,因公牺牲的建设者的墓。石碑上红色的字体,镌刻着牺牲烈士的姓名,每一个名字,都在无声诉说着他们对祖国和人民的忠诚。长眠在亚东,让每一个后来者记住他们的名字和事迹。
来烈士陵园的时候,我们在拉萨买了白色的菊花和黄色的菊花,献上一束花,凭吊先烈,带着真情而来,鞠躬、敬礼,献上内心的崇敬之情。如果是清明时节来的时候,人会多一些,一些老者会向后辈讲述他所熟悉的烈士的故事,这个时候,聆听是最好的告慰。有的单位组织员工来瞻仰,给烈士墓碑描红,为烈士墓碑擦洗,记住是为了传承,瞻仰是为了延续烈士的遗志。
在旅行的过程中,也可以直接从日喀则开车到亚东,从亚东循着当年抗击英军的路线一路向北。这样,可以更直观地看到当年西藏军民抗击英军的惨烈。其实,越是到边境,越是能够体会到守边将士的不易。遥想当年,在武器装备落后的情况下,西藏军民同仇敌忾,杀敌保家。献出了生命的同时,也彰显了中国军民保家卫国的决心。今天,中国的军力和国力都排在世界前列,寸土必争,寸步不让,也让我们对边疆战士的守土情怀更多了一份了解和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