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威舍镇发哈村以600多亩高标准农田为核心,通过整合资源,以特色种植、种养结合为抓手,实现“一区多产”,带动农户实现“家门口”就业增收,绘就了一幅产业兴、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
发哈村茭白种植基地里,绿意盎然。村里通过引进龙头企业,规模化种植茭白120亩,并探索“茭白+生态鸭”种养循环模式,预计每亩茭白产量可达4000斤,按照当前市场价计算,亩产将突破1.6万元,用工总量在1000人左右。
贵州稳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基地负责人邹启林说:“后期我们想订购800至1000只鸭子放在茭白基地养殖,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增加收入。”
在百香果种植基地,村民有的在种植百香果,有的在给百香果搭架,忙得不亦乐乎。
“我们把百香果苗种了,然后要搭架子,一天做八个小时得100元,出不了远门就在这里挣点小用钱。”发哈村村民郎友芬说。
“百香果已经种了30多亩,后期还要种10多亩,它的口感很好,前景可观,市场价格好,卖8元到10元每斤,种出来就不愁卖。”邹启林介绍。
发哈村以600余亩高标准农田为核心,村两委与驻村干部积极谋划,引进5家企业和种植大户,将核心坝区划分为百香果、西瓜、蔬菜等特色板块,形成“一区多产”格局,既盘活了土地资源,又为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
“发哈村村两委及驻村干部,积极谋划2025年产业发展,围绕核心坝区,采取‘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来进行运营,现目前正处于种植阶段,在收获的季节,核心坝区将迎来一片美好的愿景。同时也带动发哈村100多人就业,让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带动增收。”发哈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郎浩宇介绍。
发哈村党总支采取“推进组织公司化、推进干部经纪化、推进资源利用化”的“三推三化”措施,为村集体搭建了加快经济发展的平台和主体,切实提升村干部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盘活村集体闲置资产资源资金,发哈村集体经济已达220余万元,人均年收入由2021年的12560元增加到现在19600元。
(王成凤 韦荣 王洋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