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权
今年三月初,到向往已久的南龙古寨走了一遭。从景湖大道分路进去后,驾车在南盘江畔弯曲的山路上绕行了半个多小时便到达南龙古寨的大门。停车一看,大门处不便停车,又是处于上坡路段,就算是停起车来也有碍于道路通行,为了不影响道路交通,于是把车往回开,停到离大门约一百米处的下方一个拐弯处的宽阔路边。待把车停放好后,悬着的心也才算是宁静了下来。
来到南龙古寨的大门处,当看到木门上方醒目的“南龙布依古寨”六个大字时,才意识到,自己是真正地来到了向往多时的南龙古寨。古寨进口处的大门很有特色,全是由木材制作而成,年代看上去有些久远,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有种古色古香的感觉。同时,在大门的右下边竖起了一块石碑,碑上清楚地镌刻着四排大小不一的红字:“贵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兴义南龙村古建筑群;贵州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五年五月二十一日公布;兴义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五年十二月十二日立。”让人一看到这块石碑,就大致对古寨有了个初步了解。
古寨大门处的石阶也很有特点,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让人感到想要走进古寨,就必须得一步一步往上攀爬,就像生活中的我们想要做成一件事,就必须得一步一个脚印地来,这是必要的条件。由此,从古寨的大门起,似乎就给人一种教化的意义。在爬完石阶后,才算是走进了古寨。首先是来到一个由石块铺成的广场上,环顾四周,有商家的店铺在卖各种供游客吃喝玩乐的物品,也有几块竖着的展牌,上面是几张南龙古寨的图片,并配予一些关于南龙古寨的文字简介,图文并茂地呈现给到这里观看的游客。其中有一块牌子,上面竟写着南龙古寨的寨规,看后让人不禁赞叹制作这一寨规的人,也真是为了古寨的发展及游客的感受考虑得够周全。
这是一个世代居住着布依族人民的古寨,因此,自然存有着布依族人民传统手工艺之一的刺绣及染布工艺。在古寨里,就有着一家具有布依族浓郁风情的专门刺绣及染布的作坊。走进这家染坊,不但可以参观各种自制的布料,只要你对染布这一手工有兴趣,还可以与染坊的工作人员一道亲手体验一番。在古寨的这家染坊里,遗憾自己对染布这一手工并没多大兴趣,所以最终也只是走走看看了一下。这家染坊的手工艺品,可以购买,可以定做,也可以外销,完全能够满足对布依风情布料感兴趣的各类游客。
走出染坊后,脚下的路全是由石块铺成,如果脚上穿的是一双皮鞋,那脚下的路对你的脚将不会是那么“友好”。就算是穿着一双轻巧的运动鞋,有时自己也会觉得脚底被极不平整的路面抵痛。行走在古寨里,随处都会看到一棵又一棵巨大的古树,这些树子多数都是黄葛树,并且树龄很长,多数都是在200年以上。一棵树能够存活这么长时间,着实让人感到惊叹。站在这样的古树下,除了感到树的巨大,也会觉得在历史的长河中,自己是多么的渺小。在阳光的照射下,古树的树干表面,像是镶嵌了一层金色的粉末,看上去金黄金黄的,一棵棵金光闪闪的古树,瞬间让古寨变得多了几分色彩。
古树一旁,是一座小山坡,山上建着挨家连户的木楼,多数是吊脚楼,那些房屋看上去年代久远,支撑房屋的木料有些已经腐烂,导致一部分木楼已成了危房,不允许游客靠近。不过在古寨,多数木楼都是安全的,不但可以走进去参观,而且里面还住着当地的布依族人。穿梭在一座一座的木楼之间,除了看到一些老人与小孩在家外,很少看到有年轻人呆在家里,通过打听才知道,原来年轻的人们都出门做工去了,只留下老人与小孩在家守屋。我想,这样的状况除了在古寨外,但凡在农村,任何一个村寨应该大抵都是如此。
在古寨,一座一座的吊脚楼在绿荫的庇护下变得愈加静谧,让我突然想到布依族人民的热情与好酒。印象中的布依族人,每逢遇到客人,是必须要喝上一两碗酒才会高兴起来的。行走在古寨的木楼间,我遇到了一户会自酿酒的布依人家,走进他家木屋后,感觉他家里就是一个酿酒的作坊,平日的生活与酿酒时的劳作完全融合在了一起,想必这家主人在酿酒过程中一定是幸福的。工作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工作,这样的状态在酿酒的这户布依人家被体现得淋漓尽致。在这家酿酒作坊里,我没与主人过多谈起与酒有关的话题,只是默默地参观,同时静静地用鼻子享受了一番那醇香的原生酒味。待走出这家酿酒作坊时,自己似乎也已算是半醉了。
行走在半山上的石块路上时,听到了从山脚传来一阵一阵的喝酒划拳声,透过树林的枝叶间仔细朝山下望去才明白,原来是几位布依族老人正在一木屋前的院坝里围着一张木桌划拳喝酒。对热情好酒的布依族人来说,见到这样的场面是太正常不过的。夕阳下,从他们的喝酒划拳声里,我似乎看到了眼前的古寨一时间多了几分纯朴与烟火味。站在半山上的石块路上,我极力往下望去,也望到了一片水田,田里注满了水,估计过不了两天,这片田里就会出现打田栽秧的一片繁忙景象来。顺着林荫里的山路往下走,不一会就走到了山脚,放眼望去,近处是一片没有种上任何农作物的水田,里面长满了荒草,远处是几栋吊脚楼,楼的大门都紧闭着,像是并不欢迎我这位远道而来的游客。实际上我知道,主人们大抵都是出门做活去了,大白天的,想必谁也不会无聊地呆在屋里。
通往眼前吊脚楼的,是呈“S”型的一条小径,这让我不禁联想,古寨的生活,或许就如这“S”型的小径一样地悠然自在吧!顺着这“S”型的小路走,就来到了布依人家的吊脚楼前,对于吊脚来说,在今天的生活中除了在乡下的少数民族村寨外,其他地方是不曾多见的,因此看到眼前的一座座吊脚楼时,自己不由在心中感叹:“能目睹这些少数民族的吊脚楼,应该算是一种特别的缘分。”
古寨里的那些吊脚楼,几乎都已年代久远,偶尔也能见到一些建造时间不是太久的,但比起那些年代久远,已陈旧得快成危房了的吊脚楼来说,总是让人感到缺乏一种难以言说的“厚重感”。就像是一位刚出道不久的小僧,在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师傅面前,显得是多么的捉襟见肘。眼前所看到的那些吊脚楼,家家都关门闭户,一时间让想进去看看那些吊脚楼的自己,感到此行来得似乎有些不合时宜。不过,能在楼外看看房屋的外观,再加上心中对吊脚楼的无限遐想,感觉也是一件妙不可言的事情。那些吊脚楼的背后,是一座座并不算高的小山,山上长满了各种树木,在它们的遮挡下,火辣的阳光不能直接照射到吊脚楼,对居住在吊脚楼里的布依族人们来说,无疑起到了遮阳的作用。我在想,如果是在风雨天,一定也有着遮风挡雨的作用。
看过这些古色古香的吊脚楼后,顺着小径一直走,经过了田野、经过了山坡、经过了丛林…… 唯一不变的,是脚下高低不一、形状不一的石块所铺就的小路,每走一步,都让自己觉得铺这路的时候,人们该会是多么的辛劳,脚下的每一步路,可都凝结着铺路人的心血与汗水,布依人民勤劳纯朴的民风也无疑体现在了眼前。在古寨,所看到的吊脚楼都依山而建,布依族人们都依山而居,房前屋后也都水源丰富,无形中彰显了世代布依族人们喜欢山水的生活习性。严格来说,古寨虽然算不上太大,但来到古寨里,每到一处,都能深深感到眼前的一树一木、一花一草、一景一物都呈现出最原始的状态。
在古寨,除了手工布染、山水丛林、田野小径,以及挨家挨户的吊脚楼这些原始景观外,我还到旁边的山顶处参观了被誉为布依人文始祖的布洛陀的铜像。当我爬上几十米高的山顶来到布洛陀铜像前时,看到铜像下方的黄色墙体上醒目地刻着“布依人文始祖布洛陀”九个大字,供台上还摆放着一些供品以及立着一些未燃尽的香烛,一时间让我明白,原来布依族人民的人文始祖竟是布洛陀。而布洛陀被世代的布依族后人如此地尊崇,可见他的功德在布依族后人的心中得到了很好的推崇与传世。
在布洛陀铜像处我深刻感到,来到南龙古寨,如果不到布洛陀的铜像前拜访一下,是算不得真正到过南龙布依古寨的。在布洛陀铜像前,除了四处观看,作为布依族后人之一的自己,我也在心中虔诚地祈祷,我祈祷布依人民的勤劳纯朴、热情大方、包容并蓄、古朴典雅的良好习俗能够在社会发展越来越现代化的今天世代相传、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