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思辉
远康是一位十分勤奋的作家,继2018年出版长篇科幻小说《飞天密码》、2021年出版文论著作《岑南文学物语》之后,近期又完成了一部很有分量的长篇历史散文——《加油文化密码》。远康把著名学者李裴先生为其写的序言及电子书稿微给我,有意让我感受他通过典籍、文献、传说等切入当地历史文化,打捞文明碎片,淘取精神遗产,在历史细节的褶皱之处展开丰富的想象和深度的思考。他才思敏捷,文笔机巧,旁征博引,梳理钩沉,连类古今,以散文形式的写实手法进入历史的深邃之处,对源于兴义府府城(今安龙)的“加油”文化进行细致精微的叙述、描写、评议、论证,系统地梳理了“加油”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由此呈现一种由记忆、记载、联想构成的完全属于他个人审美化的“历史”,丰富了“加油”文化书写和诠释的不同新维度,铸成了一部凝重厚实、可读、耐读、值得一读的文学与文化之书!
一
“加油”一说,最初的说法是“添油”,源自清道光年间,晚清四大名臣之一张之洞的父亲张锳在担任兴义府知府期间,践行“重教兴学、为国育人、以文化人”的理念,坚持每晚派衙役挑灯夜巡兴义府城,凡见居民家中有学子掌灯夜读,即上门添加灯油,十余年不间断,留下“加油”文教佳话。经考证,这就是“加油”二字的最早源头。那一声声“府台大人差遣我们,为你家相公添灯油啰,预祝你家相公他日高中”的吆喝,曾经持续不断温暖和鼓舞人心,成为激励兴义府读书人奋发进取继续前行的精神力量。“知府添灯油”劝学这个历史典故,经过上百年的时间沉淀,不断衍生、延伸、拓展,在黔西南州凝练为一种加油精神,传承、弘扬为当今的历史文化瑰宝——“加油”文化。张锳在兴义府的尝试与实践为我们这个时代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生于斯长于斯、出生教育之家并从事过教育的安龙籍知名作家,远康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钟爱有加,无时无刻不在搜集安龙的旧事新闻、人文历史、文化古迹、史料典籍,而其中兴义府知府张锳举一郡之力,历时13年猝心修纂的《兴义府志》,让他常常“掩卷而思”,能为家乡做点什么呢?他“最终决意以张锳‘添灯油’、张之洞‘闻柁夜读’等系列教育励志故事,以《兴义府志》中‘笔山书院’等系列典型文史材料为文化符号,联系当今,撰写一部长篇历史散文……以此作为文化‘课草’,留痕于世。”前人说,“古人作一事,作一文,皆有原委。”这大概就是远康创作长篇历史散文《加油文化密码》的“原委”或“初衷”!
二
《加油文化密码》长达十二万余字,分为《加油之城》和《长明之灯》两辑。书里共45篇有关“加油”文化的历史故事。远康一只脚站在往事如烟的历史尘埃上,另一只脚又牢牢地立足于现实与当下,可谓“笔涉往昔,意在当今”。《加油文化密码》采用第一人称“我”与第二人称“你”的“穿越式笔法”进行“面对面”跨越时空的对话。远康既游走于历史传奇故事中,又充满浓郁的人文情怀和个人主观感悟,以诗性的智慧和充满艺术灵性的想象力将“加油”文化的形成、演变进行富有创造性的阐释,用文学的方式剖析兴义府的地理、社会和文化特质,以“观”者的视角,呈现“加油”文化的前世今生,寻找“加油”文化的密码,言说“加油”文化的历史。
第一辑《加油之城》。由靛蓝儿童、夜添灯油、闻柁夜读、竹林寻贤、“万峰”始称、招堤走笔、植桂佳话、待时而著、因人而彰、金榜题名等21篇文章组成。“加油之城”即兴义府府城安龙,这里是张之洞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张之洞人生理念、学问养成的启蒙地。张锳的一言一行,深刻影响着少年的张之洞。张之洞继承父志,入仕后无论在什么地方任职,俱建书院和学堂、倡导经世致用的“实学”,为近代中国教育作出了贡献。首篇“靛蓝儿童”,写的就是记忆惊人、才智超群、文采出众的天才儿童张之洞。张之洞(1837—1909)是从兴义府走出去的晚清名臣,曾任内阁学士、山西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两江总督、军机大臣等职,是晚清洋务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远康在开篇就动情地写道:“我走过十八先生祠堂,走过兴义府城垣,沿着一条名曰招堤的石途,终于在一座叫金星山的灵秀小山上,寻到了你……尽管一个已经逝去了,但只要有人还记得他的名字,看见他的文字,或念到他想到他梦到他,他的生命就以另一种形式存在,就得以延续。”第2篇“夜添灯油”,写的是兴义府知府张锳“添灯油”的故事。张锳主政兴义府13年间,修葺“明十八先生”祠墓和招堤,倡学兴教,主持纂修《兴义府志》,置学田、重修规模宏大、布局精巧、“甲于全省”的兴义府试院,坚持每晚给兴义府城的读书人添灯油,大大激发了学子的读书热情,兴义府学风,旷古未有。数十年间,兴义府人才辈出,府试、乡试、会试、秀才、举人、进士者甚多,科甲隆盛,呈现出一片群星闪耀的文化昌明景象,孕育出了张之洞、鹿传霖、景其浚等名臣大家,兴义府成为世人瞩目之地。远康对张锳十分景仰,他在“夜添灯油”中写道:“为寻你的踪迹,我从太史巷出发,走过文庙街、硫磺街,走向珠泉书院、兴义府试院……我站在正在修复的试院中,看到开挖出来的若干旧屋基,看到埋没近两个世纪的露天基脚石,我震撼了。想不到在我童年割猪草的荒园,挖蚯蚓的泥土下面,会隐着这样的宏阔,藏着这样的辉煌!”接下来,远康以宋杰、刘朝鼎的遭遇为引子,描述兴义府“添灯油”“修书院”“置学田”及“半山亭记”“植桂佳话”“儿童文集”等系列故事,凸显兴义府兴师重教蔚然风气,“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的“靛蓝教育”镜像。第一辑的最后一篇“金榜名扬”,以张之洞于1852年7月,在顺天府参加九月乡试中名列榜首,即第一名举人,完成了《加油之城》的文学叙述。
第二辑《长明之灯》。由岩郡索源、文化之舟、字纸之塔、岑南“物语”、文化之石、蓝靛学田、笔山书院、洋务之星、再考盘江、再品“八景”、父子登楹、“加油”密码等24篇文章组成。远康以宋绍锡为线索,穿越《兴义府志》的典型史料为引子,创作出《长明之灯》系列组章,表明《兴义府志》中的人事、史料,至今仍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第二辑就是以《兴义府志》中的人事、史料为艺术资源,对兴义府历史风物、历史文化、民族风情等若干典型史料进行书写、挖掘、呈现和文化阐释。远康追根溯源,依托《南笼府志》《兴义府志》,对“岩郡”、“虚舟”、“字塔”、“岑南”、石文化、“学田”、“岑南十八怪”、“碧血千秋”、碧筒杯赋、千年莲种、珠泉书院、张府世袭的“传灯之旅”、笔山书院、穿云洞、张之洞《劝学篇》、徐霞客《盘江考》、南龙“八景”、滴水红豆等进行文学叙述与考察,以历史意识、当代视角、文学思维,走进《兴义府志》中一个个历史意象和文化载体,力求实现对“加油”文化衍生、传承的审美表达。“岑南”是兴义府的另一个名称。远康曾出版文论著作《岑南文学物语》,他把这部书的写作称作是“被物语惊醒的写作”。岑南的好些事物、动物、植物都有各自的语言。花有花语、鸟有鸟语、物有物理,统称“物语”,且每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内涵、标识和寓意。远康在《岑南“物语”》中写道:“夜里,我似梦非梦,常与这些植物、动物、事物呢喃对话,并多次被一些惊世骇俗的物语惊醒,从此再不能入睡……于是,我概括出一系列物语,用以揭秘岑南的三十六种物象,以及这些物象所承载的文学奥秘……”珠泉书院是远康总爱追溯一个地方,他在“珠泉书院”中写道:“张之洞常在珠泉书院旁边的天香阁,灯下夜读,人称‘神童’,11岁写下《半山亭记》,一举成名。先生还说,也许正缘于张锳修葺珠泉书院,兴学重教,善有善报,他的儿子张之洞,方才得天独厚,文思泉涌。”远康说自己后来写作崇文,也正是当年张锳“添灯油”之继。关于“笔山书院”,远康认为《兴义府志》写的是以“笔架山”命名,而非“笔山”。他曾亲自登上笔架山,得见斜对面的水井坡,那是第一座书院修建的地方,正好对着笔架山,书院以笔架山命名顺理成章。《兴义府志》里还讲到了“安龙八景”:桅峰耸翠,天榜连云,龙泉涌珠,鱼跃龙门,招堤夜月,绿海澄波,渔舟唱晚,环峙笼烟。“安龙八景”的发现和扬名彰显,应归功首任知府黄世文。远康是土生土长的安龙人,不仅留意城中“八景”之内的人文、教育、自然景观,还遍游了安龙乡村风景。经过长期的游历比较、评估,按个人的审美标准,在自己的内心新添了安龙十处风景:城区的“碧血陵园”“府署余韵”“试院沉香”“会馆红安”,钱相的“打凼怀乡”,洒雨的“滴水红豆”,笃山的“绝壁胜景”“龙山穿云”,德卧的“都威湖光”,兴隆的“仙鹤听清”。其中“滴水红豆”讲的是安龙的稀有树种——“古红豆树”。远康为此专门写下《滴水红豆赋》。靛蓝学田、珠泉书院、笔山书院、父子登楹等历史题材,就像一盏光耀未来的“长明之灯”,指引和照亮后人承前启后,发扬光大,去创造更加辉煌的愿景。在收尾篇“‘加油’密码”一文中,远康写道:“面对府城兴义‘添灯油’演绎出的文化过往、前世今生,呈现出此起彼伏、扑朔迷离、方兴未艾的‘灯谜’现象。我想作一些理性的思考,即寻找其中的秘诀,抑或密码何在……”对于加油文化的密码或者说秘诀何在?远康“一直苦苦思索,不得其解”。曾想到王阳明龙场悟道,心灯一盏,拟凝密码为:“此心光明,点亮自己,照亮他人。”后觉不妥。然后,又想到当今,人们对加油文化形成的共识“重教兴学、为国育才、以文化人”作为密码,似觉直白。“殊不知,我创作的历史散文《加油文化密码》,与当下黔西南正倡导的‘守正笃行、久久为功’的加油精神,悄然合韵。”“这其中,也让我找到了金星山上‘问几辈能挽河山’的历史之问、救国之问的答案。正是张之洞、李端棻、刘官礼等一代代‘传灯接力’之人,‘重教兴学,为国育才,以文化人’,勉力践行,才有今天的大好河山。”一日,远康正在摘录张桐写兴义府试院《纳旭亭》“荫浓千树绿/旭射一亭红/无私欣普照/光耀满晴空”诗句时,豁然开朗,并恍然而悟:
“守正笃行、久久为功”正是源远流长、扑朔迷离的加油现象的“文化密码”!
三
阅读长篇历史散文《加油文化密码》,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远康对文学创作、对家乡历史文化充满了深情和挚爱,流露出一种唯美温馨的赞美。兴义府的历史、文化、美食、山水、亭阁、名胜、人物、故事以及民情风俗,在他的笔下都有精彩的呈现。也许是安龙的灵山秀水和文化积淀给了他文学的激发和情思,也可能是他文笔的清丽和娟秀赋予了安龙这片土地的一切梦幻幽远、引人入胜的魅力,总之,这部长篇历史散文很能代表一个安龙籍本土作家对“加油”文化的理解、对拥有丰厚历史和文化财富的家园和故乡的情怀。从地域历史文化文学书写的视角来看,远康的《加油文化密码》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厚重的审美化的“历史”,一部对一百多年来兴义府历史文化的“回望”与“省思”,这篇长篇历史散文在对“加油”文化的历史追溯与探讨、用文学写实的方式讲述地方历史文化,以负责任态度传承精神遗产等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价值,赋予了“加油”文化鲜活的当下意义。
安龙有灵秀的山川,杰出的人物,自豪的历史,独特的文化。永历朝廷播迁安龙期间,留下了大量的历史文化遗址、遗迹,可谓“大有文章可做”。作为一个热切关怀地方历史文化的本土作家,远康通过文字搭建起一座进入历史的桥梁,在近百年的兴义府历史、文化和人物的想象空间,孜孜不倦地拓宽历史文化的边界、寻找历史文化的真相、激发历史文化的活力。远康的散文中呈现了大量的历史史实,在饱览大量史实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心灵体会,展现自己对历史的感悟。他在《再品“八景”》中写道:“贵州被《孤独星球》杂志推介为‘世界旅游目的地’首选之地,黔西南入围60个‘世界春城’。身在佳境,之前却浑然不知的我,一夜觉醒,不胜欣喜。我重新阅读了有关史籍,笔录了大量资料。恰逢此黔西南彰显‘康养胜地,人文兴义’之机,我决意再回故乡,重新倾听安龙、品读安龙、抒写安龙。经过数旬踏勘、濡染、挑灯夜笔,最终写下万言文字——《重品‘安龙八景’》”。远康在描写“靛蓝儿童”张之洞时写道:“我家距离你曾坐读的天香阁不远,距离你苦读的望海楼更近,不到一百米。我家住的这条街,出口就是府衙的前门,望海楼就在府衙中……我深信,无数次,你从我家门前走过,我看到了你童年的影子。”我以为,远康不是一般地在读史写史,而是把史实和当代的思考结合在一起,从过去的追忆、阐释中揭示它对现在的影响和历史的内在意义。一个是历史记忆,一个是当代情怀,两者结合才有现在这样一种份量,这点很了不起,十分难能可贵!
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化如何被叙述?我们看到远康也在创造新鲜的文本——以文学写实的方式讲述历史、保存历史。从叙述意义来看,远康的散文写作搭建了历史与现在对话通道。没有文学性或者说没有艺术性,历史就成了政论文或学术论文。《加油文化密码》选择以文学的视界与历史展开超越时空的对话方式,与古先贤进行心灵的交流,将文献、典籍的相关述说放在人文历史的语境中加以考量,转化为个人洞见,让人们看到或读到的是一段鲜活的历史。譬如,远康在描写张锳的《夜添灯油》篇章中写道:“在当时兴义府城安龙的子夜,会出现这样一种别致的场景。夜深,人们渐入梦乡,城里除了报时打更的更夫,还有一类人在城里行动。这类人通常是两个,一个打着灯笼前面带路,一个肩挑一对油桶,油桶里装着桐油。他们在城中不断转悠,意在寻找深夜的一盏盏灯光,寻找挑灯夜读之人,即高声吆喝:‘府台大人,给相公们添灯油喽。’然后,一家家打开士子们的门扉,为他们添上一勺灯油。此举影响很大,激励了学子们悬梁刺股的激情。你知道,添油人不是自己来的,是令尊特意派遣的差役,且长久不断,风雨无阻。你知道,这就是安龙史称的‘添灯油’的故事。”远康的可取之处在于用文化建构的话语重新阐释“加油”文化,表层是对历史遗迹的介绍和概括,其深层则是对地域与历史景观的崭新发现和文化阐释。我们看到,远康不是重构“历史”,而是以散文的笔法串联历史细节,让“历史”在一个又一个“故事”中被重新讲述。他笔下的历史是个性审美的历史,是以一种“新”的创作方法来重新呈现尘封已久的历史细节,是历史的“美学化”与“文学化”,是“加油”文化的另一种“言说”。
自古以来,文学就有“文以载道”的功能,而其经久不衰也得以文学富有社会的意义。远康写作长篇历史散文《加油文化密码》之时,正是黔西南打造“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城市品牌之时。古人强调的文以载道,主要是认为文学艺术的本质是承载、传播真理,承载文化的教化、传承功能。高站位、高标准打造“康养胜地、人文兴义”城市定位、城市品牌,必须树好“加油”文化品牌,建构“加油”文化话语体系,深挖“加油”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加油”文化的现代化传承。作为一个具有深厚的地域文化熏陶和传承的本土作家,远康对黔西南历史文化的掌握是全面而精致的,笔涉之处皆竭力寻求和发掘地方历史文化的审美价值,用“挖地三尺”的劲头,延续历史文脉,展现出浓厚的地域文化建构意识和色彩。他秉承“文以载道”精神,以探讨、研究的意图走近历史,用负责任的态度去推动“加油”文化的传承与传播,其《加油文化密码》的书写,既是记忆的唤醒,更是文化的赓续,它将被时间尘封和空间间离的“加油”文化以一种更加真实鲜活的意象重现在读者的眼帘,让文学回归“载道”之河,承担起经纬社会秩序与道德、感化个人思想与感情的责任。
总之,远康的长篇历史散文《加油文化密码》,既有感性之情动,亦有理性之思辨,随意翻阅就会让读者从兴义府的厚重历史中发掘出别样的神奇故事,自然而然地产生一种文化寻绎的力量。阅读他的文字,品读他的笔墨,其历史之思与现实之感都带着浓浓的地域文化气息,给读者以品咂不尽的审美感受。如同李裴先生在序言里所言:“如酷夏饮冰镇汽水,正好对胃,轻松畅快,醒脑提神”。我是真心希望这个由远康率先开启的黔西南长篇历史散文写作的大戏,还能再有新的演出戏目闪耀登场,接续远康的精彩“言说”,以飨包括我在内的广大读者!